> 洞口生活 > “独以锸自伴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独以锸自伴”的出处是哪里

苏轼的《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》一诗,通过对自己和两位古代人物(陶渊明和刘伯伦)的对比,展现了他对自己人生选择的看法和态度。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于个人自由、生活方式选择的深刻思考,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不满,以及对教育和个人修养的关注。

通过分析这首诗,我们可以引申出对现代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思考。例如,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职业选择、生活压力和价值观的冲突,苏轼的这种自我反省和对自由的追求,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。他对于“无弦琴”的喜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,提醒现代人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中,也要学会简化生活,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。

同时,苏轼在诗中也表达了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,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懒惰的反思,这提醒我们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的不可忽视。在当今社会,终身学习成为趋势,不断充实自己,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,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。

通过对苏轼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和思考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,同时也能够反思自身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,从而在忙碌和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简单和自由。

“独以锸自伴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独以锸自伴”出自宋代苏轼的《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》。

“独以锸自伴”全诗

《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》

宋代 苏轼

我笑陶渊明,种秫二顷半。

妇言既不用,还有责子叹。

无弦则无琴,何必劳抚玩。

我笑刘伯伦,醉发蓬茅散。

二豪苦不纳,独以锸自伴。

既死何用埋,此身同夜旦。

孰云二子贤,自结两重案。

笑人还自笑,出口谈治乱。

一生溷尘垢,晚以道自盥。

无成空得懒,坐此百事缓。

仄闻顿夫子,讲道出新贯。

岂无一尺书,恐不记庸懦。

陋邦贫且病,数米铢称炭。

惭愧章先生,十日坐空馆。

袖中出子诗,贪读酒屡暖。

狂言各须慎,勿使输薪粲。

作者简介(苏轼)

苏轼(1037-1101),北宋文学家、书画家、美食家。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汉族,四川人,葬于颍昌(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)。一生仕途坎坷,学识渊博,天资极高,诗文书画皆精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畅达,与欧阳修并称欧苏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诗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、比喻,艺术表现独具风格,与黄庭坚并称苏黄;词开豪放一派,对后世有巨大影响,与辛弃疾并称苏辛;书法擅长行书、楷书,能自创新意,用笔丰腴跌宕,有天真烂漫之趣,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并称宋四家;画学文同,论画主张神似,提倡“士人画”。著有《苏东坡全集》和《东坡乐府》等。